您的位置  新闻资讯  行业知识

网约车生态由竞争走向共生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1-2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需持续推进。”这是近日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对过去一年多滴滴出行等8家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安全整改做出的评价。

  此次以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名义的约谈要求,堵住安全风险隐患,严格规范顺风车,要营造良好环境加快合规步伐,并且落实各方责任,维护行业稳定。这也是社会舆论的诉求。日前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的《基于网约车安全整改的舆情观察》报告显示,社会大众既希望监管不要“一刀切”,也希望企业落实安全职责、司乘提高安全意识。随着中央和地方监管的不断完善,滴滴出行等头部企业率先发力安全,网约车行业生态正由“竞争”走向“共生”。

  整改成效日益显现

  去年以来,受安全事件影响,网约车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安全问题一度成为最大痛点。

  2018年8月31日,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决定,自2018年9月5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开展进驻式全面检查。之后的11月28日,联合检查组反馈了检查发现的问题清单,提出了具体整改要求。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社会公众及媒体对网约车安全整改保持较高关注,日均信息量达573条。一方面,“出行安全”“新业态”“监管”“创新”等高频词出现在舆论传播中,社会舆论已达成“安全出行是底线”的高度共识;另一方面,“打车难”“出行难”的讨论再次出现。

  今年10月25日,滴滴出行、首汽约车、神州专车、曹操出行等7家网约车平台公布了安全整改情况报告。整改期间,滴滴出行成立了集团和各事业部各级安全委员会,现有安全管理人员2548人,负责安全审核、安全培训、安全投诉处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协助等工作。与此同时,滴滴出行组织了49.5万名司机通过线下培训及考核,司机端行程录音功能已覆盖所有订单,平台上案件破案率保持100%。此外,平台证数量实现“翻一番”,目前滴滴出行已在144个城市取得经营许可证。

  为了防止“冒名顶替”,滴滴出行还会对所有司机每天首次接单、夜间每次出车前都进行人脸识别,司机日均人脸识别验证达430万人次,月均人工抽检复核达60万人次,在通过线下检查、神秘访客、乘客投诉一系列机制查验“人车不符”,一经核实,立刻解绑车辆并对司机停止服务。

  此外,滴滴出行还发布了全球首份网约车行业《安全透明度报告》,主动接受公众监督,召开线下沟通会听取意见,邀请乘客及其他社会专业人士共商共议安全工作。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的报告《安全与效率:网约车出行的新锚点》也显示,整改一年多来,网约车行业基本达成“行程前合规-行程中守护-行程后处置”的安全标准链条,安全保护功能已基本成为我国网约车行业的通识。滴滴出行等网约车平台在乘客端均设置有紧急联系人、一键报警、行程分享、行程录音、乘客评价、司机背景审查等功能。

  安全成为行业通识

  事实上,出行安全也是国外网约车平台关切的重要课题。人民网报告发现,开展网约车司机调查,已成为大多数国外出行平台的“必选动作”,Uber、Lyft、Grab、Bolt等多家平台均对司机进行审核。越来越多的网约车平台将司机驾驶记录纳入考核标准,司机信誉度也成为考核标准之一。

  此外,许多国外网约车平台都推出了司乘互评功能,意在了解司机与乘客在行车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在此过程中,乘客或司机留下的评论可能触发投诉信息,而对投诉进行妥善处理成为安全前置的有效防范机制之一。

  人民网报告显示,各国对网约车态度存在较大差异,有不少国家政府都将网约车纳入监管,并设置了不同行业标准。

  在美国,大部分州都允许网约车运营,政策以保障安全为主要导向,认为新旧业态的竞争应交由市场决定。大部分州都不要求平台企业在本地设立分支机构,也不要求提供实时数据,只在有需要时才要求提供数据。

  英国政府则规定,本国或外国公民都可以申请成为网约车驾驶员,但需要年满21岁、驾龄3年以上,并在英国合法生活和工作,无犯罪记录审查,通过身体检查和相应考试即可取得营业许可。

  不过,在德国、法国等国家,网约车曾被法院判为违法运营。2015年3月,德国法兰克福州法院曾下令禁止Uber公司在德国开展客运服务。之后,欧盟法院在一起裁决中称,Uber提供的服务应纳入出租车行业监管范围。

  日本法律明令禁止私家车有偿载客,开网约车需要申请个体出租车运营执照,车辆必须取得营业执照,司机也要取得驾驶营业车辆资格。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发展中国家都对网约车这种新兴业态持有宽容态度。今年5月,巴西联邦最高法院裁决地方限制网约车发展的法规无效,从而推动了整个拉美地区的网约车立法。而墨西哥城已成为拉美第一个针对网约车制定法规的城市。另外,泰国、越南、缅甸等国家都将网约车纳入出租车监管模式。

  多方联动规范前行

  国内的网约车监管体系已经趋于完善。早在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七部委联合出台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就对网约车行业监管作出了顶层设计。

  随后,各地相继出台文件,推动监管落地。截至今年年初,已有29个省级政府出台实施意见,247个城市出台了具体的实施细则。

  同时,针对网约车“一点接入、全网服务”新业态特点,监管部门已由交通运输部门单一发力走向交通、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聚合监管,国内网约车出行安全的监管力度与监管规模实属空前,网约车行业步入规范发展的轨道。

  据悉,六部门在约谈中指出,对于新业态,始终坚持“乘客为本、鼓励创新、趋利避害、规范发展、包容审慎”的发展原则,不断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为新业态留足发展空间。各部门与各平台公司之间的沟通渠道一直很畅通,欢迎平台公司对行业发展建言献策,共同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国内网约车平台在安全功能上已经走在国际前列。比如,滴滴出行在把控车辆和司机准入上设置了严格的关卡,线上线下同步审核,并且实行每日运营中持续审查,一旦司机、车辆不符合条件,就会被立即清退。

  人民网报告认为,随着网约车行业开始探索安全出行标准,头部企业率先发力安全功能。中国网约车行业生态正由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样态”,走向探索行业安全标准的“共生样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