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建材知识

悉尼歌剧院

  • 来源:互联网
  • |
  • 2014-12-2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20世纪众多建筑设计中纯粹以形象取胜的非悉尼歌剧院莫数。它无数次出现于旅行海报或电影场景中,成为崭新、进取、后殖民时代的澳大利亚的象征。设计师琼伍重实际上是丹麦人。歌剧院整个造型在照片上的生动形象远比其作为歌剧和话剧演出场所的功能更具文化冲击力。
  很少有人目睹的内部结构在功能上实在逊色,看上去,令人失望。建造过程可谓困难重重:外形效果要求大量技术创新,经费预算严重超支,消磨了人们的意志。关键时刻关键承造者意外去世,连首席建筑师也差点辞职。今天对歌剧院内部的整修工作便是按照伍重的原始方案进行修复的。
  但对全世界而言它的外部形象才是关键。其成功要诀究竟源自何处?首先当是选址巧妙突出:它雄踞悉尼港一侧,以大铁桥为背景,独特的造型既醒目又富有独创性。人们说不清它的体积,它的形象让人联想到远航的风帆,使人产生丰富的遐想。为了呈现造型需要的薄壳屋顶,结构工程师阿鲁普在技术上要创造出Y型结构,这在当地是重大创新。对悉尼歌剧院构架最好的说明可参考伍重发表于1962年的论文《平台与高原》。他在20世纪40年代游历南美时颇为印加和玛雅文化当中庆典高台所震撼。穿越长长的台阶到达高台顶端,俯瞰丛林,放眼方圆八十公里美景……这些人为加工的几何图形“山头”恰恰形成最具力感的建筑,但其实只不过是经过巧妙处理的地面而已。伍重对此理念异常欣赏,作了无数次实验设计,终于在悉尼歌剧院将之实现。
  剧院核心部分是一个大基座平台,沿平台的阶梯拾级而上可到达一个墩座样的结构,这里安排由两个大剧院的坐席。观众席做切区处理,其他辅助设施均安置于 墩座下面。这种设计本可处理成大型露天剧院,但要求顶棚覆盖。完全与地面平行的屋顶将会破坏剧院整体画面效果,于是伍重设计出与地面形成鲜明对比的屋顶。最终出现了由阿鲁普反复计算构造方才成型的球体部分一贝壳屋顶。这一构造准确表达了设计草图视图呈现的效果。据传,伍重在1956年最后一刻赢得竞标是凭着几张草图,又在评选最后一刻得到某位核心评委认可,这样才使天才设计师瞬间的灵感化为现实。当然地基及顶层部分的建造的确耗费了太多人力物力和时间, 曲折的建造过程也同样突出了悉尼歌剧院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