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建材知识

建筑肌理的美与殇

  • 来源:互联网
  • |
  • 2014-12-2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肌理中蕴藏着一种特殊形式的美,这种“美”的意义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有着其他表现方式难以实现的美学特质。然而肌理本身不等同于美,只有当它被纳入到了一定的空间、环境、光线和氛围之中时,它才会呈现出某种美的气质。肌理之美,既存在于自然之中,也存在于艺术之中;既有具象的肌理之美,也有抽象的肌理之美。生活中物质的肌理之美往往不是单一和单纯的,人们在乎视觉肌理之美,更加强调精神世界的视觉形象化,在象征和联想中寻找一种潜意识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外显可视的肌理之下是更为深层次的意蕴之美,这些各式各样的肌理无不关联着人们内心的意象。不同的质感、多样的视觉效果、不同的肌理比较,都会使人感受到截然不同的审美意蕴。就好比水彩绘画中的表现,在水与彩的流动、碰撞、分解到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种种神奇而又美妙的肌理反应。
    印象派的题材并不丰富,也就是院子、牧场和池塘等,但是印象派的艺术家们相信这些不起眼的物象中存在无限丰富的内容。克劳德•莫奈坚持每天同一时刻画同一棵苹果树,鲁昂大教堂等,其实,人们看到的画布景象是对事物外形和凹凸的简化,以及模糊的影子。莫奈所要极力表现的是事物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色彩气氛和肌理效果,是在捕捉浅浅的、抽象的肌理之美。
    大自然的肌理形态反映了世间万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方式,肌理与生命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然而自然的肌理正在遭受破坏,城市的肌理正在被蚕食,旧有建筑的肌理正在被取代,这不再是肌理的丰满之美,而是痛彻之殇。通常情况下,不管是自然肌理、城市肌理还是建筑肌理都具有物质属性,可以通过具体的物化指标和特征去描述;另一方面它们也具有精神属性,可以整合它们的物质、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要素,并凝聚、呈现为自身的抽象形态而被人感知、解读和记忆。然而,当这些物化指标和精神指向同时遭受无视和曲解的时候,人们很难切身体会到其中的痛。
    建筑肌理的主要变化有两种——延续和突变,人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建筑肌理的延续和突变,延续的不代表都是合理性的,突变的也不代表都是破坏性的,它的变化最好不以割裂人们的记忆为前提,在审慎和谦和的态度下完成,也会受到时代、地域、技术条件、大众审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对于城市而言,肌理的变化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它是一个新陈代谢和发展的过程。对城市肌理的合理保护和修正就是对城市历史、文化和记忆等传承线索的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道路网格、旧有肌理和城市更新肌理能够有机地融合,并在化解突变的过程中获得城市与建筑肌理的可识别延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